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近代唯物主義主要是講認識論,培根講從近代唯物主義認識論角度闡述了世界的本質,并奠定經驗論基礎,雖然他的思想有若干辯證法思想,但他的哲學已經明顯具有形而上學的性質。他把當時自然科學中靜止、那么,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原子。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論根據自然科學的發展,認為物質就是原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是宇宙之磚。在西方文字中,原子一詞來自希臘文,它的本意是不可分的。直到大約上19世紀70年代,科學家都相信,原子是“結實的、堅硬的不可穿越的和不能打碎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雖然超越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猜測性,但把物質概念歸結為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不能科學地說明世界的統一性。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確認了電子的存在,人們認識到原子也是有結構的,并非宇宙之磚。于是,鼓吹“感覺是世界的本原”的近代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興高彩烈,“物質消失了”。
機械性就是把世界萬物的運動都理解為或歸結為機械運動。
例如霍布斯就曾經寫道:“運動就是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他在《利維坦》一書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臟比作鐘表上的發條,把神經和關節比作其中的油絲和齒輪。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機器”。認為人歸根結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唯物主義。根據當時自然科學關于原子是物質最小單位的認識,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原子,認為原子的屬性就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屬性。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是:
①機械性,即把一切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運動;
②形而上學性,即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待世界;
③不徹底性,即自然觀是唯物的,但歷史觀是唯心的,因此,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為半截子唯物主義。
擴展資料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否認自然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否認事物內部因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變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質上是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沒有質變,也沒有飛躍。
離開人的社會性,不了解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把認識看作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于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形而上學”在希臘文中的原意為“物理學之后”.“物理學之后”又是來自于《物理學后諸篇》,即后人將亞里士多德在不同時期的講演匯編成文集時的命名.“物理學后諸篇”共包含14卷,內容主要是論述有關哲學的基本理論.亞里士多德本人并未使用“形而上學”一詞,他稱關于宇宙本原的理論為“第一哲學”,有時也稱作神學.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寫的第一句話就是“人在本性上是求知的”,接著說明人們追求的知識是由低級到高級,從感覺到理智,從個別、具體的對象到普遍、抽象的對象,最后到達最高的知識,以最高、最普遍的原則為對象,即所謂的“第一哲學”和“神學”.雖然后人對“物理學之后”有諸多解讀,但是,今天這個詞已約定俗成地成為專指研究宇宙根本問題的學問的術語.漢譯“形而上學”一詞,源出《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指那些關于有形物體之上的思辨的學問.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認為自然界有一種“原因”關系的存在.這種“原因”觀念不同于近代以來的“因果”觀念,“原因”與“為什么”相對應,并不與“結果”相對應.即“目的因”、“物質因”、“動力因”和“形式因”.所謂的“物質因”(Material Cause)代表了一個事物從一堆零件、成分、基礎、或是原料所組成的存在形式,將物質的構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著形成一個完整的(、架構、混合、綜合、復合、或結合).“形式因”(Formal Cause)可以告訴我們一個事物是由怎樣的定義、形式、形狀、本質、綜合、或原形所構成的,解釋了構成一個事物的基本原則或法則,這只是整個事物(整套原因關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觀結構).“動力因”(Efficient Cause)指的是改變事物的動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變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這個改變”,范圍包括了所有事物間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動力的起源或是被改變的事物.“目的因”(Final Cause)指的則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變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動和活動.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說是它之所以改變的原因.這也解釋了現代所謂的心理動機,包括了意志、需求、動機、理性、非理性、倫理,所有這些動機都是創造行為的來源.
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理性在人文領域中的強勁蔓延,傳統形而上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從形而上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實際上存在著三種形態的形而上學:宇宙本體論、范疇本體論和意義本體論??茖W理性所拒斥的實則主要是基于思辨虛構的宇宙本體論。在后形而上學時代,就意義本體論而言,形而上學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
只講形式,不究實質,這就是形而上學
查出《易經》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大喜。朦朧覺得,形而上比較虛,形而下比較實,形而上與形而上學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維和宏觀的屬于虛的范疇;形而上學則是指認識事物走到了極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為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
認為"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的觀點本身就是孤立 靜止和片面的
以上就是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的全部內容,譯著有《我思故我笑》(2002),《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2003),《基督教信念的知識地位》(合譯)(2004)《科學的結構》(2005),《啟蒙運動與現代性:十八世紀與二十世紀的對話》(合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