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文綜廣西?語文150分、數學(文)150分、數學(理)150分、英語150分、文科綜合300分、理科綜合300分、外語其他語種150分。2017年廣西普通高考全國統考各科目均采用教育部命制的試題。全國統考各科考試時長及賦分如下:語文150分、那么,2017高考文綜廣西?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17年廣西各科高考平均分文綜157.5分,理綜109.2分。老師和學生都世皮應該對考綱中能力的要求有、全面和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在備考的過程中,往往老師對能力的要求很清楚,但學生對能力的要求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從而造成學生總是被動地應考,而非針對考綱中能力要求,有針對性地在平時的備仿返彎考過程中結合能力要求備悶訓練自己。
全國Ⅲ卷地區:云南、廣西、貴州、四川
從2016年開始,全國Ⅰ、Ⅱ、Ⅲ卷分別改稱為全國乙、甲、丙卷。小語種(日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高考統一使用全國卷,各省均無自主命題權,且不分甲乙丙卷。
擴展資料
2017年各省份試卷使用情況:
全國Ⅰ卷地區: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安徽、福建
全國Ⅱ卷地區: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西藏、陜西、重慶
全國Ⅲ卷地區:云南、廣西、貴州、四川
海南省:全國Ⅱ卷(語、數、英)+單獨顫和螞臘命題(政、史、地、物、化、生)
山東省:全國Ⅰ卷(外語、文綜、理綜)+自主命題(語文、文數、理數)
全部科目自主命題:江蘇省、北京市、天津市。
參考資料:-高考試題全國茄物盯卷
云南、廣西、貴州、四川這四個地區使用的是全國三卷。
全國Ⅰ衫簡卷地區: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安徽、福建
全國Ⅱ卷地區: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西藏、陜西、重慶
全國Ⅲ卷地區:云南、廣西、貴州、四川
海南省:全國Ⅱ卷(語、數、英)+單獨命題(政、史、地、物、化、生)
山東省:全國Ⅰ卷(外語、文綜、理綜)+自主命題(語文、文數、理數)
全部科目自主命題:江蘇省、北京市、天津市
擴展資料
2017年考試改革地區
高考改革地區:浙江、上海
考試模式:3+3,不分文理科
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每科150分
改革后的考試具體安排如下
外語考試:浙江每年2次,6月和10月;上海每年2次,1月和6月 。
選考科目:浙江實行7選3,每科滿分100分: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特別說明:浙江省的選考科目考試次數為2次,分別在4月和10月,外語和選考成績2年有效。)
上海實行6選3,每科滿分70分,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薯塌春生命科學 。
參考資料-高考數耐試題全國卷
2017年高考已經結束了,那么2017年高考總分多少分?各科的總分都是多少?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年各省高考總分,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2017年各省高考總分
就全國的形式來講,大部分地區的總分值還是一樣的,如:安徽、北京、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西、遼寧、內蒙、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重慶等27個省市還是750分滿分。各科的分值詳情如下:語文15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文綜/理綜300分。
個別改革地區的分值詳情需要大家做詳細的了解,比如江蘇、上海、浙江和海南這4個地區:
浙江地區的高考總分:
上海和浙江地區2017年采用的是3+3考試模式,即3門必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選考科目,我們先來看浙江地區的總分:
其中語文、數學和外語三科滿分各為150分,其中英語筆試滿分120分,英語聽力考試滿分30分;綜合(文/理)滿分300分;自選模塊滿分60分;技術滿分100分,由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兩科目成績按各占50%的比例合成。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浙江的總分根據大家的選擇而有所差異,即考生文化成績總分按報考(含兼報)的不同考試類別分別合成。
1、2017年廣西高考統考科目為“3+小綜合”,“3”是指語文、數學(分文、理)、外語3門科目,是每個考生的必考科目;“小綜合”是指“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文科綜合”是指政治、歷史、地理3門科目的綜合,“理科綜合”是指物理、化學、生物3門科目的綜合。
2、普通高考全國統考各科目均采用命制的試題。全國統考各科考試時長及賦分如下:
科目 考試時長 卷面滿分 試題來源 備注
語文 150分鐘 150分 國家命題
數學(文) 120分鐘 150分 國家命題
數學春型轎(理) 120分鐘 150分 國家命題
英租吵語 120分鐘 150分 國家命題 含聽力
文科綜合 150分鐘扒肆 300分 國家命題
理科綜合 150分鐘 300分 國家命題
外語其他語種 120分鐘 150分 國家命題 含聽力
以上就是2017高考文綜廣西的全部內容,2017年廣西各科高考平均分文綜157.5分,理綜109.2分。老師和學生都應該對考綱中能力的要求有、全面和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在備考的過程中,往往老師對能力的要求很清楚,但學生對能力的要求是一個模糊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