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試卷?學習是每個一個學生的職責,而學習的動力是靠自己的夢想,也可以這樣說沒有自己的夢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責任的表現,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地理高一考試試卷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讀圖,回答1~2題。那么,高一地理試卷?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不好意思,你的照片橫向比較難看清楚,我看了下大概是一些基礎重點題目,基本都包括下下面的重點里面,你找找吧,這都是專家精挑細選的重點,很快就會找到的
高一地理重點知識匯總
第一單元宇宙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恒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征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太陽活動類型太陽活動比較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耀斑最強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恒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恒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并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么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布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最高、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過渡
三種四季;24節氣
五帶的劃分:
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狀況——太陽輻射量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五帶形成
五帶界線及各自現象;五帶是氣候劃分和自然帶劃分的基礎
11、宇宙探測的意義和現狀
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開發宇宙資源(空間資源及特點、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二、考題分析
本單元內容在會考100分中約占10%;
會考綜合題中第一題出自本單元;
1、請參照《會考說明》中試題舉例進行練習:
附錄一的題型示例P10的三、1;附錄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錄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關于本單元綜合題要掌握的基本點:
會畫晨昏線、夜半球、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黃道面、赤道面
自轉和公轉方向
日期及節氣
該日直射點的位置、該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
圖中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狀況
圖中各點的晝夜長短狀況及今后的變化
圖中各點晝長的比較、極圈和赤道的晝長是多少小時
公轉速度的變化
能聯系的知識點:
北京何日早上6點升旗?(B、D)
北京人影漸長是哪一階段?(從A到C)
當地球運行到A點(或C點)時:
地中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干熱——夏季/曖濕——冬季)因為受(副高/西風)控制
非洲北部的熱帶草原呈現(一片蔥綠/一片枯黃)景觀,因為受(赤道低壓/信風)控制
北京此時的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為(東南季風/西北季風)的影響
亞歐大陸上(亞洲低壓/亞洲高壓)勢力強盛
東亞刮(東南風/西北風),原因是(海陸熱力差)
南亞刮(西南風/東北風),原因是(東南季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風或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冬季刮東北風的原因是海陸熱力差)
北印度洋環流呈(順時針—海水東流—因為刮西南風/逆時針—海水向西流—因為刮東北風)
當地球公轉到(A/C)點時,長江口附近海域的鹽度最(低/高)
當地球運行到D到A的過程中:珠江、長江處于汛期(因為雨季雨水補給)
從A到B的過程中:黃河(雨季到來)、塔里木河處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單元大氣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
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風向的決定:1力風(理論風)--垂直于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2力風(高空風)--平行于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
(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3)三圈環流的組成: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
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帶狀)
各氣壓帶的干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干)
各風帶的風向及干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干;西風較濕)
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
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
表現(大氣活動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
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
(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
季風的成因:
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干冷;夏濕熱
--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布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旱季(東北季風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風控制)交替季風區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地區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干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干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圖示符號表示過境前天氣過境時天氣降水位置舉例
冷鋒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陰天、下雨、刮風、降溫鋒后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連續性降水鋒前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
圖:會判斷;會畫風向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
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8-1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于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8-2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象產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對策
溫室效應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使用制冷設備等消耗臭氧物質氟氯烴等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
酸雨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第三單元陸地與海洋環境
主要造巖礦物和三大類巖石
化學元素——礦物——礦產
造巖礦物——巖石
主要的造巖礦物: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為三大類巖石:
巖漿巖:
分為侵入巖(如花崗巖——長石、石英、云母組成)和噴出巖(如玄武巖)
花崗巖是優良的建材和裝飾材料
沉積巖: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巖;形成巖層(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巖是燒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變質巖:如大理巖(主要由方解石組成,是優良的建材和裝飾材料)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以及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內容:
地球巖石圈由一些斷裂構造(如海嶺、海溝等)分成6大板塊P97圖4-11
板塊不斷運動,板塊內部較穩定;
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形成海陸分布、陸地地貌格局
板塊張裂邊界(生長界):形成裂谷與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塊擠壓邊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脈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擠壓——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陸陸板塊擠壓——巨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
洋板塊擠壓形成
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1)地殼物質循環——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其余為大氣環流、水循環、生物循環)
其組成和過程圖示:
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沉積巖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
變質巖巖漿
熔化
(2)地殼物質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概括:
內外力不斷相互作用,地內與地外的能量轉化和物質交換,特別是由大氣、水、生物界直接參與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質循環,對地表形態有深刻影響,地表巖石的形成、地貌的變化、土壤層的發育與此密切相關。
學習雖然也包含有好工作,有素質,別人看的有文化這種成分,但目的絕對不能設為這些微不足道的“微量元素”,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地理高一卷子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單項選擇題(共40題每題1.5分共60分)
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數據顯示,離開戶口登記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9萬人,比2000年增11700萬人;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上升。據此完成1--2題。
1。所給材料反映出的現象是
A.我國人口流動規模擴大 B.我國中、西部地區人口數量減少
C.我國人口空間分布趨于均勻 D.我國沿海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升高
2.出現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發展政策的吸引 B.人們的生育觀念改變
C.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D.人均耕地減少
右圖中甲、乙、丙、丁分別表示不同的國家讀圖完成3—5題。
3.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國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4.與我國現階段人口增長特點比較相似的國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5. 近年來,丙國家的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可能是( )
A.生活質量和醫療衛生水平下降 B.人口老齡化
C.環境惡化 D.戰亂頻繁
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
高一地理期末考試已經過去,無論考得好不好,都過去了,來校對地理試卷的答案把。下面由我整理的關于高一地理期末試卷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一地理期末試卷:選擇題
1.有關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影響地球氣候 B.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C.產生“磁暴” D.干擾地球大氣電離層
2.對北京時間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東八區的區時 B.東八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
C.東經120°的地方時 D.北京市的地方時
3.黑子和耀斑作為太陽活動的標志分別出現在太陽的( )
A.光球層和色球層 B.色球層和日冕層 C.光球層和日冕層 D.日冕層和色球層
4.下列天體系統中,級別相同的是( )
A.總星系和河外星系 B.河外星系和銀河系 C.銀河系和太陽系 D.地月系和太陽系
讀“地球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示意圖”,判斷5—6題。
5.圖中代表黃赤交角的數碼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若黃赤交角變小為20°,則( )
A.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范圍變大 B.極晝、極夜的范圍變小
C.熱帶范圍變小、寒帶范圍變大 D.溫帶范圍變小
讀下圖,完成7—8題。
7.在A、B、C、D點中,地球自轉速度是( )
A.各點角速度相等,線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A、B、C、D
B.各點角速度相等 ,線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C、D、B、A
C.A無角速度和線速度,B、C、D三點角速度相等,線速度B最大,C最小
D.B、C、D三點角速度相等,線速度B最小,C最大,A無角速度和線速度
8.圖中地方時相同的點是( )
A.C與D B.B與C C.C與E D.E與F
9.下列地理事物與其相對應的成因連線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風力堆積作用
B.高山上的冰斗、角峰——冰川堆積作用
C.干旱地區的蘑菇石——褶皺隆起
D.長江三峽、黃果樹瀑布——流水侵蝕作用
10.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會議于2014年11月5日至11月11日在北京召開,那么當北京時間為2014年11月11日11時11分11秒時,位于西五區的華盛頓的時間是( )
A.11日19時11分11秒 B.11日16時11分11秒
C.12日0時11分11秒 D.10日22時11分11秒
讀下圖,回答第11小題。
學習是每個一個學生的職責,而學習的動力是靠自己的夢想,也可以這樣說沒有自己的夢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責任的表現,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地理高一考試試卷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讀圖,回答1~2題。
1.圖1中能反映圖2陸地水體相互關系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這種陸地水體相互關系可能發生在()
A.里海沿岸B.青海湖沿岸
C.密西西比河下游D.黃河下游
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昆侖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極內陸冰蓋的點冰穹A地區勝利建成。下圖為“南極地區的自然物質運動示意圖”,分析完成3~5題。
3.關于圖中南極地區水循環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為水汽輸送,②和⑤為降雨
B.④為蒸發,⑤為降雪
C.③為蒸發,④為升華,⑤為降雪
D.圖中水循環為逆時針方向
4.科學工作者生活在南極洲,必然需要能源,而從其他大洲帶入運輸費用較高。如果就地解決能源問題,最適宜開發利用的能源是()
A.地熱能B.風能C.煤炭D.太陽能
5.下列關于南極地區年平均氣溫低于北極地區的主要原因,敘述不正確的是()
A.緯度高,太陽高度角小
B.冰的反射率強
C.高原大陸且地勢高
D.受西風漂流影響,與外海區熱量交換弱
讀三種陸地水體相互轉化關系示意圖,回答6~7題。
地理高一期末考(必修1)試卷
考試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
第一部分 單項選擇題(40小題)
(一)基礎過關(每題1分,共9分)
1.下列不屬于天體的是……………………………………()
A.人類的家園——地球 B.天空中飄動的白云
C.輪廓模糊的星云 D.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2.關于水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由液態和固態水組成的一個圈層B.是一個連續而且規則的圈層
C.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D.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組成
3.影響近地面風速的力是下列中的………………………()
A.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轉偏向力
C.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 D.水平氣壓梯度力和摩擦力
4.水循環的最主要的動力是………………………………()
A.太陽輻射能 B.重力能C.大氣運動 D.太陽、月球對地球的引力
5.目前人類對水循環過程可施加影響的環節是…………………()
A.蒸發和凝結B.水汽輸送C.大氣降水D.地表徑流輸送
6.目前人類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是……………………()
A.江河水、湖泊水、冰川B.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C.江河水、冰川、地下水D.潛水、承壓水、冰川
7.下列敘述,符合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征的是………………()
A.夏秋多,北方多 B.冬春多,東部多 C.夏秋少,南部少 D.冬春少,西部少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
①調節全球水熱分布 ②影響海岸線地形 ③給沿岸帶來風暴潮 ④能加快海水污染的凈化速度,但擴大了污染的范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將巖石按成因分為三大類………………………………()
A.花崗巖、巖漿巖、變質巖 B.沉積巖、變質巖、砂巖
C.礫巖、大理巖、沉積巖 D.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
(二)能力考察(每小題1分,共22分)
10.如圖,北半球高空一架飛機向西飛行,左側是
高氣壓,右側是低氣壓,敘述正確()
A.飛機逆風飛行B.飛機順風飛行
C.風從北側吹來D.飛機在信風帶中飛行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1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晝時間,根據數據回答11—13題。
以上就是高一地理試卷的全部內容,(1)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港澳臺)1分,政策優惠1分,僑鄉1分,交通便利1分,勞力廉價1分,地租低1分(答出4點即可,每個1分共4分) (2)利于生產協作1分,降低費用(降低能耗或提高經濟效益)1分,取得規模效益1分。 (3)高速交通快捷(水運慢)1分,促進經濟發展(加強地域的經濟聯系)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