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概念?1、時間、時刻、時段、時區、區時與地方時 時間與時段表示時間的長度,而時刻指的是特定的時間點。地方時是地球自轉的效應,而時區與區時則是為方便使用而建立的概念,時區是指空間范圍,而區時則對應時刻。2、斷流、季節河與時令河 斷流指的是河流缺水現象,可能由自然或人為原因引起。那么,高中地理概念?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開始總結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地理學中的基本概念。首先,天體的分類包括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等。天體系統則分為總星系、銀河系(包括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和地月系等層次。大行星按特征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和遠日行星(如天王星和海王星)。
月球的特點包括:正面永遠朝向地球,有晝夜更替;沒有大氣,因此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大,隕石坑多,沒有聲音和風;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和火山。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包括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以及液態水。
太陽的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包括光球(黑子)、色球(耀斑)和日冕(太陽風)。太陽活動包括黑子(標志)和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為11年。太陽活動的影響包括黑子影響氣候,耀斑影響電離層和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影響磁場和磁暴。
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地球自轉的速度包括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和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地球自轉的周期包括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的真正周期)和太陽日(24小時,晝夜更替周期)。
高中地理學好關鍵在于理解與區分那些易混淆的概念。以下就是高中地理中十個重要概念,每個概念都是高中地理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務必清晰掌握。
1、時間、時刻、時段、時區、區時與地方時
時間與時段表示時間的長度,而時刻指的是特定的時間點。地方時是地球自轉的效應,而時區與區時則是為方便使用而建立的概念,時區是指空間范圍,而區時則對應時刻。
2、斷流、季節河與時令河
斷流指的是河流缺水現象,可能由自然或人為原因引起。季節河和時令河則是指河流在特定季節內水量變化的河流。
3、理論時區與現實時區
時區是標準時間適用的地區范圍,分為理論時區與現實時區。理論時區按經度劃分,現實時區則可能突破理論時區的界限。
4、徑流、徑流量與流量
徑流是大氣降水除去損耗后沿地面或地下流動的水流,可分為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徑流量和流量分別表示一定時間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和單位時間內通過過水斷面的水流體積。
5、降水、降雨與降水量
降水是指從云霧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態或固態水,降雨是降水的一部分。降水量表示一定時段內降水在平地上積累的水層深度。
6、陣風、盛行風與焚風
陣風為短時間內風速變化劇烈的風,盛行風是指廣泛流行的一種風向。焚風是一種熱而干燥的風,容易引發森林火災。
地理學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其中的專業名詞對于理解地理現象至關重要。在地理高考中,試題往往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理解,因此對這些學術名詞的理解性記憶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北北學姐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份“【北北】高中地理:地理名詞及概念”的學習資料,旨在幫助同學們高效提升地理成績,助力高考。
由于篇幅限制,無法一次性上傳全部內容。
如需了解更多,請回復關鍵詞【地理】。
我是熱衷于分享的廈大學姐。
我將不定時更新高中各學科的資料,敬請持續關注。
上酸菜!
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對概念的準確理解至關重要。以下是對高中地理112組概念的辨析:
1. 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圈:地殼是地球表面至莫霍界面的硬殼層,巖石圈則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即軟流層以上部分。
2. 地層與巖層:巖層是指具有一定層序的巖石,地層則指特定地質時期形成的巖層組合,例如寒武紀地層。
3. 礦物、礦產與礦床:礦物是構成巖石的基本物質,礦產則是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礦物;礦床則是礦產富集的地區。
4. 印度洋板塊與印度板塊:印度洋板塊是指覆蓋印度洋的巖石圈板塊,而印度板塊則是印度洋板塊的一部分,主要由陸殼構成,如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即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的結果。
5. 風化與侵蝕:風化是一種靜態的物理化學過程,侵蝕則是動態的物質遷移過程,如流水侵蝕。
6. 徑流與徑流量:徑流是降水經過土壤和地表后的水流,徑流量則是特定時間內河流的水量。
7. 汛期與洪水期:汛期是指因雨季而導致水位上升的時期,洪水期則是水位超過正常線的水患時期。
8. 水文特征與水系特征:水系由干支流組成的水流網絡,水文特征則包括水位、流量、汛期等指標。
9. 靜態水資源與動態水資源:靜態水資源如冰川,更新速度慢;動態水資源如地表水,更新速度快。
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必修一是學習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那么為了大家方便學習知識點,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
1.天體:
概念: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類型: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星際物質
2.天體系統
概念:宇宙中的天體恒星、星云,形成天體系統
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宇宙
太陽:
1.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占太陽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體繞太陽運動
2.太陽輻射:
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
對地球影響: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與變化,是人類活動和生產活動的能量源泉
3.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結構:自內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太陽活動類型:①光球層: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為11年
②色球層:耀斑
對地球影響:引起電離層擾動,使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產生“磁暴”現象,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影響氣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同向性、近圓性、共面性
據結構特征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環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處于安全宇宙環境中,太陽光照穩定
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使地表有適宜的溫度,使液態水能存在:有適中的體積和質量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自轉公轉周期適中,使地球表面溫度的日變化和季節幅度變化小,利于生物生長發育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
以上就是高中地理概念的全部內容,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1. 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地理學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及其相互關系的學科, 通過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如地球、地理環境、地理過程,結合地理學的方法,如空間觀察、地圖分析、實地考察等,研究地理現象。2.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球的結構、地球的形狀與尺度、地球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