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美女久久,久久久国际精品,激情小说亚洲图片,国产精品多人

當前位置: 高中學習網 > 高中 > 理綜 > 高中物理

高一必修一物理所有公式,高一數學必修二課程講解視頻

  • 高中物理
  • 2025-02-27

高一必修一物理所有公式?物理公式第一章運動的描述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度(vo):m/s;末速度(v):m/s;加速度(a):m/s2時間(t):s;位移(x):m。1.速度的定義式:(用于計算平均速度)。2.加速度的定義式: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1)勻變速直線運動三個基本公式速度公式:(用于計算末時刻的瞬時速度)。那么,高一必修一物理所有公式?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高一物理第一冊所有公式

必修1

運動學公式

V=△X/△t a=△V/△t

S=V0t+1/2at2 S:位移 V0:初速度 a:加速度 t:時間

S=1/2(V0+Vt)t Vt:末速度

2aS=Vt2-V02

Vt=V0+at

自由落體:H=1/2gt2 2gH=Vt2 Vt=gt

胡克定律:F=kx k:勁度系數 x:表示以原長為基準的形變量

牛頓第二定律:F=ma

一、 基本關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 推論

1、 vt/2=v=(v0+v)/2

2、vx/2=

3、△x=at2 {xm-xn=(m-n)at2}

4、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比例式

應用基本關系式和推論時注意:

(1)、確定研究對象在哪個運動過程,并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

(2)、求解運動學問題時一般都有多種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兩種運動特例

(1)、自由落體運動:v0=0 a=gv=gt h=1/2gt2 v2=2gh

(2)、豎直上拋運動;v0=0 a=-g

高一物理經典例題60道

自由落體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

高一物理必修公式總結表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連續相鄰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時間(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

(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參考系、時間與時刻〔見第一冊P19〕/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瞬時速度〔見第一冊P24〕.

2)自由落體運動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豎直上拋運動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論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

(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

(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直線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

(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第一章 力

重力:G = mg

摩擦力:

(1) 滑動摩擦力:f = μFN 即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成正比.

(2) 靜摩擦力:①對一般靜摩擦力的計算應該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切記不要亂用

f =μFN;②對最大靜摩擦力的計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這里的μ與滑動摩擦定律中的μ的區別,但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是一樣的)

力的合成與分

(1) 力的合成與分解都應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 具體計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為主.

第二章 直線運動

速度公式: vt = v0 + at ①

位移公式: s = v0t + at2 ②

速度位移關系式: - = 2as ③

平均速度公式: = ④

= (v0 + vt) ⑤

= ⑥

位移差公式 : △s = aT2 ⑦

公式說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2)公式⑥指的是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某一段時間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這段時間中間時刻的速度,這樣就在平均速度與速度之間建立了一個聯系.

6. 對于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有下列規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為: 1 : 2 : 3 : … : n.

(2). 1T秒內、2T秒內、3T秒內…nT秒內的位移之比為: 12 : 22 : 32 : … : n2.

(3). 第1T秒內、第2T秒內、第3T秒內…第nT秒內的位移之比為: 1 : 3 : 5 : … : (2 n-1).

(4). 第1T秒內、第2T秒內、第3T秒內…第nT秒內的平均速度之比為: 1 : 3 : 5 : … : (2 n-1).

第三章 牛頓運動定律

1. 牛頓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個量必須是同一個物體的.

(2)同時性: F合與a必須是同一時刻的.

(3)瞬時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與a的瞬時關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慣性系中, 受制于宏觀低速.

2. 整體法與隔離法:

整體法不須考慮整體(系統)內的內力作用, 用此法解題較為簡單,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計算. 隔離法要考慮內力作用, 一般比較繁瑣, 但在求內力時必須用此法, 在選哪一個物體進行隔離時有講究, 應選取受力較少的進行隔離研究.

3. 超重與失重:

當物體在豎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時, 便會產生超重與失重現象. 超重與失重的本質是重力的實際大小與表現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實際重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只是表現出的重力發生了變化.

第四章 物體平衡

1. 物體平衡條件: F合 = 0

2. 處理物體平衡問題常用方法有:

(1). 在物體只受三個力時,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將物體所受三個力通過合成轉化成兩個平衡力來處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將物體所受三個力通過分解轉化成兩對平衡力來處理.

(2). 在物體受四個力(含四個力)以上時, 就應該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轉化成兩對平衡力來處理的思想.

第五章 勻速圓周運動

1.對勻速圓周運動的描述:

①.線速度的定義式: v = (s指弧長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角速度的定義式: =

③.線速度與周期的關系:v =

④.角速度與周期的關系:

⑤.線速度與角速度的關系:v = r

⑥.向心加速度:a = 或 a =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

(2) 向心力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合外力,在計算向心力時一定要取指向圓心的方向做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變運動的方向,不改變運動的快慢.向心力總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變物體動能的,但它能改變物體的動量.

第六章 萬有引力

1.萬有引力存在于萬物之間,大至宇宙中的星體,小到微觀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體間的萬有引力非常之小,小到我們無法察覺到它的存在.因此,我們只需要考慮物體與星體或星體與星體之間的萬有引力.

2.萬有引力定律:F = (即兩質點間的萬有引力大小跟這兩個質點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說明:① 該定律只適用于質點或均勻球體;② G稱為萬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m2/kg2.

3. 重力、向心力與萬有引力的關系:

(1). 地球表面上的物體: 重力和向心力是萬有引力的兩個分力(如圖所示, 圖中F示萬有引力, G示重力, F向示向心力), 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轉. 但由于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很小, 致使向心力相比萬有引力很小, 因此有下列關系成立:

F≈G>>F向

因此, 重力加速度與向心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兩個分量, 同樣有:

a≈g>>a向

切記: 地球表面上的物體所受萬有引力與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2). 脫離地球表面而成了衛星的物體: 重力、向心力和萬有引力是一回事, 只是不同的說法而已.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一說到衛星就會馬上寫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 m = m

4. 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和半徑之間的關系:

(1). v= 即: 半徑越大, 速度越小. (2). = 即: 半徑越大, 角速度越小.

(3). T =2 即: 半徑越大, 周期越大. (4). a= 即: 半徑越大, 向心加速度越小.

說明: 對于v、 、T、a和r 這五個量, 只要其中任意一個被確定, 其它四個量就被唯一地確定下來. 以上定量結論不要求記憶, 但必須記住定性結論.

第七章 動量

1. 沖量: I = Ft 沖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 動量: p = mv 動量也是矢量,方向同運動方向.

3. 動量定律: F合 = mvt – mv0

第八章 機械能

1. 功: (1) W = Fs cos (只能用于恒力, 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情況下)

(2) W = pt (此處的“p”必須是平均功率)

(3) W總 = △Ek (動能定律)

2. 功率: (1) p = W/t (只能用來算平均功率)

(2) p = Fv (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時功率)

3. 動能: Ek = mv2 動能為標量.

4. 重力勢能: Ep = mgh 重力勢能也為標量, 式中的“h”指的是物體重心到參考平面的豎直距離.

5. 動能定理: F合s = mv - mv

6. 機械能守恒定律: mv + mgh1 = mv + mgh2

高一物理必修一筆記

一、運動學的基本概念

1、參考系: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高一數學必修二課程講解視頻

高中物理公式

0

一、力學

1、胡克定律:f

=

kx

(x為伸長量或壓縮量,k為勁度系數,只與彈簧的長度、粗細和材料有關)

2、重力:

G

=

mg

(g隨高度、緯度、地質結構而變化,g極>g赤,g低緯>g高緯)

3、求F1、F2的合力的公式:

cos2212

221FFFFF

兩個分力垂直時:

2

2

2

1FFF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從平行四邊行定則。分解時喜歡正交分解。

(2)

兩個力的合力范圍:

F1-F2

F

F1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體平衡條件:

F合=0

Fx合=0

Fy合=0

推論:三個共點力作用于物體而平衡,任意一個力與剩余二個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個共點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動摩擦力:

f

=

N

(動的時候用,或時最大的靜摩擦力)

說明:①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壓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為動摩擦因數,只與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積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快慢以及正壓力N無關。

(2

)

靜摩擦力:

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與正壓力無關。

大小范圍:

0

f靜

fm

(fm為最大靜摩擦力)

說明:①摩擦力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也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

物理必修一必背公式

一, 質點的運動(1)----- 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 2 –V0 2=2as

3.中間時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o) / 2

4.末速度V=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為正方向,a與V_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相鄰連續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

時間(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單位換算: 1m/ s=3.6Km/ 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

2) 自由落體

1.初速度V_o =0 2.末速度V_t = g t

3.下落高度h=gt2 / 2(從V_o 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 t2 = 2gh

注:(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律。

以上就是高一必修一物理所有公式的全部內容,V=△X/△t a=△V/△t S=V0t+1/2at2 S:位移 V0:初速度 a:加速度 t:時間 S=1/2(V0+Vt)t Vt:末速度 2aS=Vt2-V02 Vt=V0+at 自由落體:H=1/2gt2 2gH=Vt2 Vt=gt 胡克定律:F=kx k:勁度系數 x:表示以原長為基準的形變量 牛頓第二定律:F=ma 一、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塘沽区| 乌苏市| 巴彦县| 永年县| 陈巴尔虎旗| 三明市| 微山县| 宜兰县| 辽阳市| 江达县| 龙山县| 吴堡县| 邯郸市| 三亚市| 礼泉县| 绥滨县| 鄂托克旗| 麻江县| 本溪| 拉萨市| 佳木斯市| 阿鲁科尔沁旗| 永宁县| 武隆县| 邻水| 郑州市| 铜山县| 千阳县| 肥东县| 根河市| 防城港市| 铜陵市| 拉孜县| 长海县| 珲春市| 寻甸| 清水河县| 桦南县| 郧西县| 大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