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一、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具有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和光照條件。地球自身的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體積質量適中、液態水的存在。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那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22年最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全套課本介紹、教材目錄及學習指南:
權威教材介紹: 該套教材由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精心審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傾力打造。 分為必修與選擇性必修兩部分:必修包括第一冊和第二冊,選擇性必修包括第一、二、三冊,全面覆蓋高中地理學習內容。 高二學生通常學習必修一和二,選地理方向的學生在水平考試后將繼續深化學習選擇性必修。 2022年所有公立高中新生都將采用這套革新教材。
教材目錄一覽: 必修一:深入淺出的章節分布,領略地理的魅力。 必修二:知識的層層遞進,構建地球科學理解。 選擇性必修一冊:拓寬視野,解鎖更多地理探索。 選擇性必修二冊:實踐與理論的完美結合,提升應用能力。 選擇性必修三冊:挑戰與機遇并存,為未來專業選擇奠基。
學習指南: 確認教材版本:通過封面、書名和版次確認是否為最新版本,版次信息如“2016年7月第1版”至關重要。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后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
高一地理的知識點具體的總結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恒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征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 太陽活動類型 太陽活動比較 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 耀斑 最強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恒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恒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并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么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希望可以幫到你哈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筆記整理匯總
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涵蓋了自然地理的基礎知識,包括地球的運動、大氣環境、水環境、地殼物質循環與地表形態等內容。以下是對這些知識點的詳細整理與匯總。
一、地球的運動
地球的自轉
定義: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的旋轉運動。
周期:恒星日,約23小時56分4秒。
地理意義:產生晝夜交替現象,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地轉偏向力)。
地球的公轉
定義:地球繞太陽的運動。
周期:恒星年,約365日6時9分10秒。
地理意義:產生四季更替和五帶的劃分。
黃赤交角
定義: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
大小:目前約為23°26′。
地理意義: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進而產生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二、大氣環境
大氣的組成
干潔空氣: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
水汽和雜質:水汽、塵埃、微生物等。
大氣的垂直分層
對流層:人類生活的主要層次,天氣現象多發生在此層。
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具有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和光照條件。
地球自身的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體積質量適中、液態水的存在。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產生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地球的運動
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旋轉。
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晝夜更替周期。
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除極點外,處處相等,每小時15°);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真正周期;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周期。
高中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知識點總結
氣壓帶和風帶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重要內容,它們對全球氣候和天氣系統有著重要影響。以下是該知識點的詳細總結:
一、氣壓帶的形成與分布
赤道低氣壓帶
形成原因:由于赤道地區太陽輻射強,地面受熱多,空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
分布位置:赤道附近。
副熱帶高氣壓帶
形成原因:赤道上升氣流在高空向兩極方向流動,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在南北緯30°附近上空偏轉成與赤道平行的西風,氣流在南北緯30°附近上空堆積并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壓。
分布位置:南北緯30°附近。
副極地低氣壓帶
形成原因: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的盛行西風與來自極地的極地東風在南北緯60°附近相遇,形成鋒面,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
分布位置:南北緯60°附近。
以上就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全部內容,高中地理必修一使用人教版教材,總共包含五章內容。第一章《行星地球》,分為四節,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也是由四節組成,深入探討了大氣的組成、運動規律及其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內容較為精簡,只有三節,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